【编者按】家校零距离,赋能促成长。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增强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学院充分利用暑期,因地制宜,一院一策,开展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会谈”,把学校的关心、关爱和资助落实到位,畅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家访工作。通过家访活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及家庭状况,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精准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感谢你们的培养,
今年我们把她弟弟也送到你们学校了
讲述人:医学院辅导员 卢伦
“感谢你们的培养,你们学校很好,今年她弟弟也参加高考了,她弟弟也填报你们学校。”这是我见到小王的父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小王是我班的班长,单亲家庭,属于贫困学生,他家住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家访前跟小王同学联系,得知她在襄阳工作,弟弟也在做暑假工,家里只有父亲和爷爷奶奶。7月25日,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小王家。小王家是一栋红砖砌的二层房子,屋内简单装修,干净整洁。有一个小院,院内种满了葡萄,小王的家人对我的到来很开心,“谢谢你们对小王的培养,没想到大学老师也会家访,小王经常跟我们说,学校老师对她很好,学校也很大很漂亮,到时候弟弟高考了也去我们学校”。

坐定之后,经过跟小王家人的交流,得知小王父母在小王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姐弟两人跟着父亲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王从小身体不好,但比较懂事,从挑选学校、专业到自主实习再到正式工作都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富有主见精神,自己联系的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现在在襄阳市一家公司工作,也是自己去找的。近期又通过了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规培资格考试,八月底就会到医院报道。
我说:“小王作为班长,对班级日常管理认真负责,她团结同学,帮助老师,表现优异,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今天我把荣誉证书也带了过来,这是小王大学三年最好的见证,也是学校对她表现的肯定”。随后我把荣誉证书交给家长,并与家长合影。

临走前,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摘了一大袋葡萄递给我,一定要让我带上并说“这个都是自己种的葡萄,没有打药,很甜的,不值什么钱,你们一定要拿着”。我接过葡萄,倍感温暖。家访回来的路上,我深刻认识到一个辅导员跟学生的相处可能只有三年,但把学生培养成才对一个学生的人生、一个家庭的影响来讲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心用情用力,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
“老师,我做饭给您吃!”
讲述人: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 晏娥
7月6日,我和同事一起前往湖北恩施市,开展了为期4天的家访活动。
我们从恩施市区出发,历经4个多小时的山路车程,兜兜转转前往大山深处的小和家中。小和是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家住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红土乡中岭村二组。中岭村属恩施州土家族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之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蜿蜒的盘山公路,走不出的深山大林,一直看不到尽头......”这是给我最直观的切身感受。
小和一家四口,姐姐已大学毕业上班,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农耕为主。由于小和母亲常年体弱多病,他家很早就认定为低保家庭,上大学的学杂费都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校期间还享受着国家助学金的资助。
小和得知我们来家访,便早早地下山,徒步40分钟,在离家最近的一家供销社商店门口等着。当看到我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时,小和热泪盈眶。在小和的引导下,又耗费了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辗转来到学生家里,通往村口的那条小路已被碾压得不成样,就连开车的司机师傅都不由地连连感叹:“这村里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闻讯而来的十几户村民都聚到学生屋前,我们感受到山民的热情,也体验到了学生求学的不易。
这是一个非常简易的两层楼农村灰砖房,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不曾置办,墙面和地面保留着建房时最原始的状态,屋前种满了一大片的烟草和包谷米,一阵阵微风吹过,绿油油的农作物随风飘荡,像似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小和父亲热情地招待我们在屋前坐下,还奉上果饮,眼里满是喜悦。

小和的父亲是一位瘦弱矮小的黑汉,他叹息自己没有知识文化,只能一辈子留在大山务农,好在小和与她姐姐都很乖巧懂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本来还很担忧远在千里之外读书的小和,他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他能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现如今看到学校的老师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家里看望孩子,心里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安定了,看来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尤其是老师带来的成绩单更是对其父亲的一种欣慰,父亲拿着成绩单,红着眼睛感谢老师们的到来,感恩学校的培养!小和父亲告诫孩子要懂得感恩,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脚踏实地、堂堂正正做人,埋头苦干、认认真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临行时,小和父亲执意要挽留我们,小和更拉着我的手紧紧不放,轻声道:“老师,我做饭给您吃!”看到学生如此懂事,我甚是欣慰,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千言万语在这一刻瞬间都凝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加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那颗初心。
“老师,之后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讲述人: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蒋林晏
6月底,我和宋萍老师辗转数小时来到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竹器街的小尚家。小尚是2022级高速铁路与客运服务班的学生,在班级担任团支书、院学生会担任宣传部部长。小尚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还有一个弟弟在当地上小学。

和小尚妈妈交流得知,小尚从小就非常听话,由于家庭困难,高中毕业产生了不读的想法,出去打工减轻家庭负担。经过多方劝解,小尚选择了继续读书。为了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我们向小尚妈妈展示了她入学以来在校学习生活的照片以及获得的荣誉证书,小尚妈妈十分开心,感谢老师辛勤付出。
问及小尚以后的打算,小尚打算一毕业就找工作的,但小尚妈妈希望她继续读书。经过我们对专升本政策的解读,一番交流过后,小尚决定备考专升本。
家访过后,小尚发来信息说:“老师,你们的到来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怀与重视,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这种深入的交流让我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教与学的界限,更像是一种朋友间的对话。谢谢老师,也请老师相信,我之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就我而言,家访仿佛就是一场美丽的教育行走。它作为合理教育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访活动的开展,可以拉近学校与家庭、辅导员及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让爱在不经意间处处绽放。
(一审:董惠玉 二审:杨莉 三审:肖新俊)